产品详情
每天,颐和园的工人都会重复1000屡次单调又吃力的砸冰作业。本报记者 吴镝摄
近来,颐和园昆明湖冰场的游客川流不息,成为市内人气最旺的天然冰场之一。而在玉澜堂码头,记者看出一组工人总在奋力抡起木锤,重重地砸向坚实的冰面。
为什么要砸冰?记者问询正在砸冰的工人。“水冻成冰后,体积会变大,咱们的码头下面打满了桩子,冰面胀大会挤坏码头,所以要把冰面砸开,留出大约一米的水面来保护码头。”工人张继永介绍。
昆明湖有18个码头,其间10个安装了潜水泵,水泵不停地排水,使湖面变为活水,码头周边就能构成一片宽广的水面,不光能够防止冰块揉捏码头,也给水鸟等野生动物供给杰出的休息环境。近期昆明湖上拓荒了冰场,有8个码头接近冰场方位,用水泵抽水会影响结冰,要挟冰场安全,因而这8个码头没用水泵,而是采纳最原始的砸冰方法。
每天早8点,工人们就上岗了。玉澜堂码头周围,前一天砸开的冰面通过一晚的冰冻,又冻了厚厚的一层。周围堆了一圈的碎冰块正是每天砸冰时留下的。
张继永和工友们小心谨慎地站到码头边的窄道上,将长柄木锤高高举起,使出浑身力气,稳稳地砸向冰面。一下、两下……冰块崩裂的声响在冰场上响起,裂缝敏捷延伸,将本来巩固的冰层分解成碎片。碎冰片在空中飞溅,闪烁着寒芒。大大小小的冰块不时地崩到工人的脸上,他们一边抡锤,一边敏捷地躲闪着飞来的碎冰。“这个锤子有十几斤重,一天大概要抡1000多下。”张继永说。
砸了二十多分钟,码头边上逐渐拓展出一米多宽的水面。工人们的衣服上沾满了冰渣,裤子也被湖水打湿。眼看着冰面现已砸开,他们又抄起网兜,把碎冰打捞起来,堆在一边。
完毕了玉澜堂码头的砸冰作业,工人们又向下一个码头进发。砸冰的作业一向进行到10点多,之后他们又会进入冰场履行冰场保护使命。
现在,颐和园冰场经营面积达35万平方米,最多可包容5000人一起在冰面嬉戏。为保证安全,冰场投入超150名管理人员在码头和冰场驻扎。(本报记者 代丽丽)